建設新贛南--WikiLeaks--2011
贛南位於江西省南部,鄰近福建省、廣東省和湖南省。如同先前所提到的,江西省是共產黨據點之一,國民黨曾多次進行掃蕩行動。蔣介石在1934年2月,從江西南昌提出了新生活運動,旨在透過「食、衣、住、行」與「禮、義、廉、恥」一致,提升民眾的知識和道德水平,恢復國家和民族的振興。蔣介石提出新生活運動的原因,可能是為了透過這運動消除在江西省傳播的共產思想的影響。
然而,儘管蔣介石發布了號令,江西省在清除共產黨勢力後,民眾困苦,財政緊張,土豪劣紳橫行,文化落後。作為省的邊疆,贛南的情況更為惡劣,多個軍閥在當地橫行無忌,行政命令完全無法實施,米價被奸商哄抬,吸毒者多達約20萬人,還有澳門僅次於的規模的賭場。盧溝橋事變之後的全面中日衝突更加複雜了江西省的局勢。 1938年10月,日本軍隊攻佔武漢後,江西成為國民黨勢力的核心之一,日本軍隊的攻擊愈加激烈。各國民黨派係也在江西省聚集,並爭奪主導權。初次登上中國政壇的蔣經國面臨巨大的挑戰:一方面是贛南的艱難現狀,另一方面則是與國民黨各派系的權力博弈。
蔣經國在父親蔣介石提倡的新生活運動中加入了“職”,提出為贛南民眾保障“食、衣、住、行、職”,即解決衣食住行的問題,確保文化和教育的普及,以及創造就業機會。在新贛南的建設初期,蔣經國對贛南的青年幹部發表了重要演說。
要實現這些目標,必須改善目前行政命令無法落實的現狀。蔣經國全力削弱軍閥勢力,並將江西省第四行政區保安指揮部集中武力,首先對省內的士兵進行為期兩個月的訓練,使他們意識到自己是江西的兵。接著,蔣經國對省內軍隊進行重組,並在部隊中設立政治指導員,強化指揮系統。透過清除軍閥,行政命令終於能夠執行。同時,蔣經國也積極進行抗日精神的動員,並採取優待措施,鼓勵民眾參與抗戰,動員了大量兵力。
在成功削弱軍閥力量並恢復行政功能後,蔣經國致力於清除贛南社會中的毒品、賭博和賣淫等社會惡習。他透過建立禁斷症狀治療設施來幫助吸毒者,並進行嚴格的禁毒行動,成功減少了贛南的毒品問題。對於賭博,蔣經國發布禁令,並親自帶領特務和警察進行打擊,成功根除賭博。此外,蔣經國也強力取締了贛南的賣淫行業,為賣淫婦女提供職業培訓,幫助她們轉行。
在社會秩序逐步恢復的同時,蔣經國開始著手實施經濟改革。 1940年12月,蔣經國發布了《建設新贛南第一次三年計畫》,其中包括農業改革、合作社建設和農機具共同購買等措施。這些改革借鑒了蔣經國在蘇聯的經歷,特別是在莫斯科郊外的農業經驗。此外,蔣經國還設立了公營商店,對抗暴利商人,建立了消費合作社,確保物資流通,打擊了價格炒作和壟斷商人。
蔣經國的經濟政策獲得了顯著成效,公私分明的作風和謙遜的政治姿態也贏得了民眾的廣泛支持,許多人稱他為“蔣青天”,將他與北宋清廉官員包。
在社會穩定和經濟恢復之後,蔣經國將重點放在教育和文化的建設。在《建設新贛南第一次三年計畫》中,蔣經國提出進行國民教育,破除封建主義,提升民族主義,改善生產技能。在教育方面,計劃中包括增加國民學校和中學、加強文盲教育、設立職業培訓等措施。特別是對文盲的清除取得了顯著成果,贛南地區的文盲人數大幅減少。
文化方面,蔣經國推動了各種媒體的創設,改良歌曲和戲劇,整合民族精神,促進抗日建國的理念。蔣經國深知輿論動員的重要性,因此加強了文化宣傳和媒體建設,透過新辦的報紙和出版社,擴大了其政治主張的影響力。
蔣經國的社會建設政策顯然受到了蘇聯模式的影響。國民黨內部曾有人認為蔣經國是真正的共產主義者,甚至認為贛南會「赤化」。然而,蔣經國憑藉著父親蔣介石的支持以及國共合作的背景,順利實施了改革。
贛南建設的成功幫助蔣經國在政治上獲得了廣泛支持,特別是在年輕一代。他的政績和名聲也為他後來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礎,最終幫助他在台灣進行了十大建設等一系列改革。
然而,第二次五年計畫雖然宏大,但因實施過於野心勃勃,且蔣經國的工作重心轉向其他領域,未能完成。賈南的部分地區在日本佔領下失去了控制,蔣經國的改革計畫遭遇了困難。
蔣經國在贛南的成就使他獲得了廣泛的支持,也讓他成為國民黨內一個重要的政治人物。隨著時間推移,他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派系,並在與其他派系的鬥爭中逐步展現出自己的政治影響力。